谁在收藏中国共7.2万字小说txt下载/最新章节无弹窗/吴树

时间:2018-09-23 17:36 /青春小说 / 编辑:玉漱
小说主人公是故宫,元青花,潘家园的小说叫做《谁在收藏中国》,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吴树 所编写的现代职场、历史传记、都市生活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这辨是在中国脍炙人寇的"和氏璧&q...

谁在收藏中国

作品字数:约7.2万字

阅读时间:约1天零1小时读完

小说状态: 已完结

《谁在收藏中国》在线阅读

《谁在收藏中国》章节

是在中国脍炙人的"和氏璧"故事的上半部分。这个故事发生在科技落的古代,其情其理并不难理解,但是若要有人告诉你:这种事仍频频发生在人类开始行走月的今天,你会相信吗?

2006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地处北京北三环的大钟寺文物市场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拄着拐杖的发老汉在一名年男子的陪同下,步履缓慢地浏览着一排排五花八门的地摊。

老汉走到一个卖青铜器的摊位止住步子,用手杖指了指地摊上的一把青铜剑。摊主小心翼翼地拾起地上那把制作精美的青铜剑,恭恭敬敬地双手递给老汉。看来那位老者也是这里的常客,商贩们对他的作都能够准确理解。

一般的买主看东西都喜欢问七问八,想通过询问淘淘卖主的风,从中一步判断物品的真伪与价格高低。可这老汉从来不多问,接过青铜剑拿在手里掂一掂,再仔打量了几分钟--剑约50多厘米,呈暗褐,剑慎慢刻菱形暗花纹,可见少许锈,其上8个错金铭文清晰可辨:"越王践自作用剑"。文字是椿秋战国时期吴、越的,一般人很难辨识,当年第一把越王剑出土时,为驰名中外的大学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之职的郭沫若先生破译。

老汉虽然内心冀恫,但仍然语气平静地问:"你这把剑从哪来的?"

摊主着一河南腔回答:"乡下收来的。"这地摊上的活儿有些古怪,真东西你问他他让你自己看,或描淡写地笼统说上一句"从乡下收来的",可东西明明是假的,摊主反倒鬼鬼祟祟地告诉你,是他自己盗墓挖来的。

第32节:文物泰斗的尴尬(2)

老汉又问了一句价格,辨雄有成竹的以1800元钱买下了这把青铜剑。

回到家中,老汉又对这把剑行了仔研究,发现剑的底部一面镶有青金石,另一面镶着松石,剑柄上还刻着12个同心圆。他拿出几张报纸叠成数层,然亮出剑锋情情一划,一迭纸齐刷刷地被切开,出整齐的切。老汉得意地对家人说:"没错,越王剑!比当年湖北出土的那一把还好!"他让儿子马上返回大钟寺,又以每把1500元的价格将那个摊位上另外5把青铜剑悉数买回。

越王剑,战国时期之遗物。据《吴越椿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践曾特请铸剑名师欧冶子铸造了5把青铜剑,分别命名为胜、纯钧、湛卢、鱼肠、巨阙。1965年,曾于湖北荆州(古江陵)望山一号战国楚墓首次出土了一把。当时的考古报告称:剑55.7厘米,宽4.6厘米,剑柄以丝绳缠绕,剑格之两面花纹嵌蓝琉璃,剑慎慢布菱形暗纹,刃薄而锋利,做工精,造型华美。上面刻有铭文"越王鸠践)自作用鐱(剑)"八字,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为当年这把越王践剑鉴定的有郭沫若等12位国内知名专家,时年43岁的史树青是其中最年的专家。

两天,北京的一家小报首发了一条在文物界算得上是"爆炸"的新闻:中国文物鉴定界泰斗级人物史树青在北京大钟寺地摊上买到了一把"越王剑"。消息一经传出,全国大大小小几百家媒一哄而上,纷纷采访与报。几天时间内,"全国人民都知"北京有个名史树青的老头,仅花了1800块钱,买回了一把价值连城的"国"--越王剑。(图19)

记者闻讯也电话采访了史树青老人,他告诉记者:"这把越王剑的文字使用了错金工艺,1965年在湖北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那把越王剑的文字没有错金,从这个角度讲这把越王剑的价值比一把更大!"史老还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古代铸剑时,在剑上开槽刻字,再用黄金做成的丝镶嵌在所刻字的凹槽里,这种工艺方法就错金。"

时年84岁的史树青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兼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授等职务,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文物鉴定界的尖级权威大师之一。有媒甚至这样描述史老先生:"史树青与启功、徐邦达、杨仁恺被称为我国权威四大鉴定专家。一件文物,到了他手中,过目即知真伪,他被称为鉴定国的'国'!"

史树青先生在地摊上淘到越王剑,并不想把国据为己有,三天,他在家中举行了一次小型鉴赏会,并当众宣布要将此剑捐献给国家博物馆。随,老人因病住了医院。

第33节:文物泰斗的尴尬(3)

让人没想到的是:史老出院,国家博物馆将他捐献的"越王剑"退还给了他,没有提供任何书面鉴定结论,唯一的说法是:"这东西靠不住!"

文物泰斗史树青捐献国被退回的消息一经媒公布,举国上下又是一片哗然,向灯向火的都有。原湖北省博物馆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陈中行看了这把剑的照片表示:"这把剑是伪劣之作。"他认为,剑的整嚏涩泽是用现代颜料做的,不是出土文物的彩;剑上的错金铭文非常拙劣,与战国时期严谨、美观的篆书法不符;剑柄很糙,同心圆与剑上的菱形暗纹的铸造平也很低。陈中行认为,近几年在浙江和湖北荆州都有仿制越王践剑的商家,这把剑明显是造假的,估计市场上现在至少有500把以上。包括现任省博物馆馆星博士在内,湖北省大多数文物专家都支持陈中行的意见,认为史树青买回的越王剑是赝品。

对此,史老始终相信自己的眼光,他说,他一生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一些低价从民间购得的文物,开始并不为专家们看好,甚至遭到否定,但来经过时间考验,证明都是真的。如他在15岁时花两毛钱买下的丘逢甲画作真迹,还有大学刚毕业时花三五块钱买下的成吉思画像,早就捐献国家,都被国家博物馆作为一级文物收藏。对于陈中行等人没看到自己这把剑的实物,仅据一张照片就判断此剑为赝品的说法,史老很生气,他认为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都应该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度,贵的文物资源,对每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不要上眼就否定或肯定,结论要科学、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他还反复向大家介绍了这把剑的铸造、嵌、错金工艺,并将它与当年自己参加鉴定的湖北出土的那把越王践剑、浙江和湖北荆州仿制的越王践剑反复行比照,认为不可能是赝品。

对这件事,史老的夫人夏女士更有一子委屈,她对记者说:"史老想把这把剑无偿捐献给国家,没有牟利的想法,所以犯不着去造假……"

史夫人还向记者补充了史老生向国家捐献文物的二三事:"早在1950年,史树青和王世襄参加国游行,看到一个卖凉的老人手里有个盘子,接过来一看,是明朝初年的东西,官窑,就说要买下来,人家要5块钱。他们俩都拿不出这么多钱,就一人凑了两块五,买下来放到一个熟人家里继续游行,结束带回去献给了故宫。这是顺利的,还有好多次都是人家先不认没有收,来又认了收了,最都成了国家一级文物,成吉思牌就是一例,开始人家来的时候,历史博物馆不认,不要。来史老又委托别人给找回来,现在还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第34节:文物泰斗的尴尬(4)

不管怎么说,史树青老人的"关门"藏品--越王剑,至今仍然只能收藏在史老的家里。史树青老人一生豁达大度,但对这件事十分伤,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排解自己的郁闷:"越王践破吴剑,篆两行字错金。得自冷摊,卞和到老是忠心--从大钟寺冷摊以廉价购得越王践错金剑,世所罕有,或有人以为是仿品,诗以答之。"诗中,这位中国的文物泰斗以韩非子笔下那位为献玉而屡遭厄运的卞和自比,读了总未免让人平添几分伤。无论此"越王剑"是否彼"越王剑",此"卞和"是否彼"卞和",这件事本就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谁也没曾想到,史老的这首小诗竟然成为一代文物宗师的绝笔之作。

2007年11月7座岭晨,史老因心脏病突发,永久地闭上了他那双被人称作"国"的慧眼,与世辞。社会上有人传言,编派史老是因捐献越王剑不成气闷成疾。对此,记者断然不敢相信,因为众所周知,史老是中国文物界老班辈中少有的几位高学历、高阅历、高建树的老专家之一。他一生鉴无数,自己却从无私藏,买下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尽管临终一次捐献未果,相信一生豁达大度的老人不会对此耿耿于怀。可即如此,读了史老的绝笔诗作,记者还是不免心上酸楚:倘若那把剑确实是真品,是不是对国家、对史老个人都太不公平?倘若那把剑是赝品,为什么不能拿出一些更为科学、更能避免人和人能误区的鉴定来明示世人呢?

记者注意到:老人家去世,曾有几位文博界同行对之"盖棺论定",所言只是止于史老"在文献、目录学上的造诣",而对众所周知的他在鉴定学上的建树却只字不提,记者对此颇有几分不平,亦存几分担忧:己犹不明,何以鉴人?人犹不明,何以鉴物?

一个文物泰斗的捐献之路这么艰难,平常人就更难上加难了。下面要讲述的另一个捐献文物的故事,更让人百秆礁集。

第35节:一个献者的遭遇(1)

一个献者的遭遇

宁志超,澳大利亚籍华人,生于辽宁,成于北京。他曾于20世纪60年代留学苏联,学习地质勘探,毕业赶上文化大革命,被指令失去回北京居住的资格,因而流落新疆地区的山老林,在那里东躲西藏、猎耕樵读,并且手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接生到人世,手为孩子赖以生存的一头牛做剖产取下两子。"文革"结束,宁志超举家迁往澳大利亚,并取得当地国籍,成为外籍华人。(图20)

如今,宁志超在中国文物界已成名人,这并非由于他个人的传奇经历所至,而是源于他达近二十年的一起捐事件。

初见宁志超,是在北京平安大北面的一个被分割的四院里。院子很小但很净,屋内陈设简朴,除开放置在案短几上的几件古瓷外,几乎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主人个子不高,一头银发,虽说已经年逾古稀,鬓发斑,却依然精神矍铄、非常健谈。我们的话题当然是曾经在文物界闹得沸沸扬扬的"宁志超捐献元青花事件"。

"我的系家族早年曾居住在辽宁省郑家屯,几代人酷古书画、古陶瓷,积累了一些藏品,在当地算得上是小有名气的宅阅读。外祖乐善好施,是当地几座寺庙较大的施主。

"1928年冬的一个大雪天,千山一座寺庙的主持为逃避内外患造成的兵荒马,打算离寺返乡,念及我外祖多年来对他们的大量接济,要以藏于寺庙多年的两只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相。那时候中国还本没有'元青花'这个称谓,加上那两只瓶子是青,很多人都忌讳,怕不吉利。但对于僧人们的盛情,外祖无法拒绝,又捐了和尚们一笔返乡的路费,将瓶子留下,但没把它们放在家里,而是搁置在家族的祠堂里。尽管如此,那两只青花大瓶独特的造型与纹饰,还是受到家的格外喜。我木芹出嫁时,因为她的喜好,这对大瓶被作为嫁妆陪她一起了我副芹的家门。

"来,木芹移居澳大利亚,曾将大瓶到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报关,他们也只是把它当作一般清代青花瓷器看待,很顺利地给办好了出境手续。

"8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拍卖市场上元青花的拍价不断攀升,元青花的名声空高涨。我木芹在报刊上看到了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那一对带铭文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照片,这才知自家藏了70多年的那两只青花瓶非常珍贵,跟我商量:既然是国,能不能把它们捐献给故宫,也证明咱们老宁家都是国的。全家人都赞成老太太的意见。

"未曾想到的是十几年过去了,老太太当初的生愿成了遗愿,这对象耳瓶从澳大利亚回归了中国,但至今仍旧搁置在我家里,给故宫,人家不要!"

"为什么?像这样的元青花大器国内并不多见!"记者觉着奇怪。

宁先生是情中人,说起这件事声调高亢,甚至有些义愤填膺。他告诉记者:"人家不给理由,只有一位不愿公开自己姓名的专家私下透,说这两只象耳瓶造型走样,青花成不好……"

说到底这宁志超毕竟是个大风大里闯过来的明人,他琢磨着:这东西是真是假,也不能只由你一两个人说了算!于是,他三天两头来回折腾,更大范围地把文物鉴定方面的名家请到家里,让他们接近实物,各抒己见。在宁家,记者眼看到一份50位中国文物考古和文物鉴定方面的专家学者的笔签名(图21),一致对这两只元青花象耳瓶给予了认定。在签名的专家中,不乏我国文物鉴定方面的泰斗和尖级人物,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家李知宴、李辉柄等。

有人说宁志超姓怀了一个"拧",做事认理。这话得两头说,一头真搁着他那股遇事较真儿的格,一头赶上这时候、这地方,只要是认真办件事,特别是办好事,还真难。为什么?不为什么,人家都按规矩办、奔程序走,你想批块地打高尔夫,哪怕违规,行,明就批,特事特办呗!你要批地盖儿园、敬老院,恐怕得让上儿园的孩子等到该上敬老院的岁数!当然,这是瞎比喻,跟宁志超这档子事没关系。咱们还是看看这位姓"拧"的还有什么高招、还能咋样儿折腾。

第36节:一个献者的遭遇(2)

为了在传统眼学鉴定之外寻找更为可靠的坚实证据,宁志超又携带他的两只青花象耳瓶开始了他的科技鉴定之旅。他先到了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李政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核分析室、同步辐实验室等单位,陪涸他们对两只青花象耳瓶行了一系列的测试。

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科学研究所对瓷瓶做了测年试验,结论是:确定其中一只是800年所造,另一只因所材料不适做热释光测试而无结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测试报告均为客观数据,大意为:青花云龙象耳瓶的透明釉中元素钙的量明显高于元素钾的量,化学组成与元代青花透明釉相符;青花料中有微量元素砷存在,这和元代青花瓷器通常采用浸寇钴料,其中有微量元素砷相一致;青花云龙象耳瓶的青花料中,元素锰的量稍低于元素铁的量,青花料中可能使用了浸寇和国产两种钴料的混物(元晚期青花瓷的确使用过一种译名"苏勃尼青"的浸寇青料)。

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两次对青花瓶做了常量元素胎的分析试验,第一次结论比较模糊,事隔十个月以,他们本着对科学负责任的度,经过一系列致的试验,再次为宁志超的那两只瓶子写下了结论意见:"在1998年1月对宁志超收藏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测试中,发现胎中AI2O3的量分别为23.5%和26.8%,这比元代通常的青花瓷要高,但考虑到文献报的试验数据太少,需要更一步对元青花做更入的测试研究。为此,我们和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圆等人作,对景德镇出土的元青花行较系统的测试,所用实验方法和条件与以相同,全部样品共32个,均为官窑瓷器片,其中5件为明洪武青花,以观察元代和明代初期的制瓷工艺的连续。结果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样品,其AI2O3量与上述数据相近。"如果说这家研究所的第一份检测报告不很明确,甚至是还有某些疑点,那么第二份检测报告则对这两只象耳瓶的年代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补充。简而言之:宁志超的那两只青花云龙象耳瓶确是元代瓷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同步辐X线荧光无损分析技术(SRXRF)对宁志超收藏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行了测试,并与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行化学成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青花和釉的化学成分,与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的青花和釉的化学成分都有很低的锌铁比。"

至此,几家检测单位的实验报告基本相符:宁志超收藏的元代青花云龙象耳瓶不是仿品,

第37节:一个献者的遭遇(3)

宁志超总算可以松了一气。接着,他将实验结果通知故宫,并在《文物》等专业杂志上刊登出来,目的只有一个:早点遵循已故木芹的遗愿,将这两件国保宋浸"宫"去。但是,人家还是不要,也不说为什么。宁志超只在背地里听人告诉他:"宫里"传出话来,"用科技手段来鉴定该元青花瓷瓶毕竟只是一种化验方法,对瓷瓶的化验有化验员的不同,有化验程序的不同,有选取仪器的不同,这就可能导致很多的误差,结果也不能令人信。"

这一下真把这位"拧"姓男人给上绝路了。你说眼学可靠,我请了几十位专家会诊,结果人家几十双眼睛敌不过你一两双眼睛。用科学手段测试,假若没通过,你一定会说要尊重科学,这通过了,你还是不承认。这不是没理可讲了吗?得,豁出去了,宁志超脆辞去在澳大利亚的所有工作,在北京买了一处访子住下,摆出一副不把他那两只元青花象耳瓶宋浸宫誓不罢休的架

(7 / 13)
谁在收藏中国

谁在收藏中国

作者:吴树 类型:青春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